2018年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9-09-19 08:40:02浏览次数:161
一、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取得新成效
产业集群专业镇是建设制造强省、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18年,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在融资服务、帮扶对接、专题培训、调研摸排上下功夫,精准施策,扎实服务,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持续实施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行动,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2018年,全省20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营业收入7064.52亿元,实现利润590.75亿元,上缴税金301.9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的4个,100-200亿元的13个,50-100亿元的22个(见附表)。全省20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规模以上企业数最多的是相山县渠沟镇(108户);累计营业收入最多的是界首市田营镇(313.63亿元);上缴税金最多的是蜀山区南岗镇(41.35亿元);实现利润最多的是无为县高沟镇(25.43亿元);从业人员最多的是金安区城北乡(66821人)。
(二)集聚效应持续提升。坚持龙头带动,实施“龙头+配套”工程,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集聚企业3.45万家,带动就业166.9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8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4。杭埠镇以投资71亿元的胜利精密为龙头,投资10亿元的英力电子为骨干,投资3.6亿元的联科表面处理为平台,构建起骨干企业+配套厂商+技术平台发展模式,相关配套企业80多家,形成了集压铸、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整车生产工艺为一体的产业园,客户辐射联想、京东方、华为、青岛海尔、江淮汽车等知名企业。
(三)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专业镇“六个一”建设调研摸排,完善研发、融资、检验等平台建设,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拥有配套金融服务机构650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92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4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业设计中心242个,其中国家级6个;产品检测机构164个;品牌商标1449个;专业协会247个。博望镇拥有中行、农行、工行、马鞍山横山融资担保等7家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建成2个公共服务平台,建有1个省级技术中心及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有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等7家协会单位。
(四)智慧建设持续提升。持续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智慧集群建设,集群智慧水平不断提升。首批认定的6个智慧集群,在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服务网络、培育智慧企业方面成效显著。南岗镇推动龙头企业智能化发展,产业集群智能化格局逐步形成。镇内龙头企业长安汽车,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线上和线下分时租赁共享汽车;惠而浦电器从传统家电企业转型为智能化工厂,产品从物料入库、生产流水、物流运储、销售终端实现全程智能化;德国库卡机器人工程应用中心、德国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智能化项目正在推进。目前,南岗镇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89%,挂件工序数控率为90%,企业ERP普及率为76%,销售及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率达70%以上。
(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内龙头企业参加“新时代?新制造?新徽商”大讲堂活动,举办2018年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增效培训班,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顺河乡东大木业与东大—高德先进板材制造设备中心联合研发新型实用设备;东达木业与MC-204RC数控板材加工中心联合研发新型设备,降低劳动成本23%,提高生产效率17%;东建木业与踏踏木门联合研发高档静音生态磁吸门,产品技术处于全国同类行业先进水平。
(六)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坚持“品牌兴镇”,开展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企业参加国际徽商大会、首届进口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紧扣主导产业,品牌质量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73个,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647个,驰名商标229个。田营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先后获得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7块国家级名片,镇内现有天能牌电池、“Narada南都”电池、华鑫牌铅锭、轰达极板等知名企业品牌。
二、不断激发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新活力
我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成绩显著,但依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研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差异化不大,专业镇内部市场竞争激烈,多数产业集群专业镇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基础配套不够先进。智能化、数字化设施缺乏,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应用不足;三是人才资源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成熟产业工人不足,不少专业镇存在“蓝领荒”现象,企业缺乏经营发展所需“两端”人力资源。
2019年,我省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 “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专题培训、推进招才引智、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发展水平、加强监测分析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新活力。
(一)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专业镇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化战略合作。积极向我省产业基金推荐专业镇优质项目,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民间投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鼓励银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合作,实行投、贷、担联动,不断拓宽产业集群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集群金融生态环境。
(二)强化专题培训。开展产业集群培训需求信息采集,委托知名高校、专业机构开展中长期订单式培训。坚持精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培训要求,侧重产业集群发展新形势、新动向和新要求,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工作人员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本意识和品牌意识,引导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三)推进招才引智。鼓励产业集群专业镇积极搭建企业用工对接平台,健全专业镇内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收集、发布、统计和分析制度,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专业镇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专业镇的人才吸纳能力,围绕产业集群专业镇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努力引进一批高档次、带动性强的集群龙头企业,在全面招商的基础上,强化产业招商,拓展和完善产业链,助推集群发展迈向“中高端”。
(四)完善公共服务。发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六个一”建设。围绕产业集群专业镇的金融服务、创业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需求,集中资源,大力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发展,发挥其组织功能,推动产业集群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
(五)提升发展水平。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创新、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龙头引领、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尽量避免“同质企业数量累积”的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带动集群发展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实施“龙头+配套”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推进关联企业的协作和集聚,提高协作配套能力。
(六)加强监测分析。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监测统计队伍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专业镇月报系统”作用,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加强对各专业镇数据填报的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发展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摸排调研,对发展建设滞后的产业集群专业镇进行动态调整。
产业集群专业镇是建设制造强省、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18年,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在融资服务、帮扶对接、专题培训、调研摸排上下功夫,精准施策,扎实服务,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持续实施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行动,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2018年,全省20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营业收入7064.52亿元,实现利润590.75亿元,上缴税金301.9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的4个,100-200亿元的13个,50-100亿元的22个(见附表)。全省20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规模以上企业数最多的是相山县渠沟镇(108户);累计营业收入最多的是界首市田营镇(313.63亿元);上缴税金最多的是蜀山区南岗镇(41.35亿元);实现利润最多的是无为县高沟镇(25.43亿元);从业人员最多的是金安区城北乡(66821人)。
(二)集聚效应持续提升。坚持龙头带动,实施“龙头+配套”工程,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集聚企业3.45万家,带动就业166.9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8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4。杭埠镇以投资71亿元的胜利精密为龙头,投资10亿元的英力电子为骨干,投资3.6亿元的联科表面处理为平台,构建起骨干企业+配套厂商+技术平台发展模式,相关配套企业80多家,形成了集压铸、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整车生产工艺为一体的产业园,客户辐射联想、京东方、华为、青岛海尔、江淮汽车等知名企业。
(三)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专业镇“六个一”建设调研摸排,完善研发、融资、检验等平台建设,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拥有配套金融服务机构650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92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4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业设计中心242个,其中国家级6个;产品检测机构164个;品牌商标1449个;专业协会247个。博望镇拥有中行、农行、工行、马鞍山横山融资担保等7家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建成2个公共服务平台,建有1个省级技术中心及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有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等7家协会单位。
(四)智慧建设持续提升。持续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智慧集群建设,集群智慧水平不断提升。首批认定的6个智慧集群,在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服务网络、培育智慧企业方面成效显著。南岗镇推动龙头企业智能化发展,产业集群智能化格局逐步形成。镇内龙头企业长安汽车,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线上和线下分时租赁共享汽车;惠而浦电器从传统家电企业转型为智能化工厂,产品从物料入库、生产流水、物流运储、销售终端实现全程智能化;德国库卡机器人工程应用中心、德国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智能化项目正在推进。目前,南岗镇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89%,挂件工序数控率为90%,企业ERP普及率为76%,销售及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率达70%以上。
(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内龙头企业参加“新时代?新制造?新徽商”大讲堂活动,举办2018年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增效培训班,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顺河乡东大木业与东大—高德先进板材制造设备中心联合研发新型实用设备;东达木业与MC-204RC数控板材加工中心联合研发新型设备,降低劳动成本23%,提高生产效率17%;东建木业与踏踏木门联合研发高档静音生态磁吸门,产品技术处于全国同类行业先进水平。
(六)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坚持“品牌兴镇”,开展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企业参加国际徽商大会、首届进口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紧扣主导产业,品牌质量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73个,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647个,驰名商标229个。田营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先后获得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7块国家级名片,镇内现有天能牌电池、“Narada南都”电池、华鑫牌铅锭、轰达极板等知名企业品牌。
二、不断激发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新活力
我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成绩显著,但依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研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差异化不大,专业镇内部市场竞争激烈,多数产业集群专业镇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基础配套不够先进。智能化、数字化设施缺乏,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应用不足;三是人才资源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成熟产业工人不足,不少专业镇存在“蓝领荒”现象,企业缺乏经营发展所需“两端”人力资源。
2019年,我省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 “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专题培训、推进招才引智、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发展水平、加强监测分析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新活力。
(一)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专业镇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化战略合作。积极向我省产业基金推荐专业镇优质项目,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民间投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鼓励银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合作,实行投、贷、担联动,不断拓宽产业集群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集群金融生态环境。
(二)强化专题培训。开展产业集群培训需求信息采集,委托知名高校、专业机构开展中长期订单式培训。坚持精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培训要求,侧重产业集群发展新形势、新动向和新要求,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工作人员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本意识和品牌意识,引导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三)推进招才引智。鼓励产业集群专业镇积极搭建企业用工对接平台,健全专业镇内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收集、发布、统计和分析制度,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专业镇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专业镇的人才吸纳能力,围绕产业集群专业镇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努力引进一批高档次、带动性强的集群龙头企业,在全面招商的基础上,强化产业招商,拓展和完善产业链,助推集群发展迈向“中高端”。
(四)完善公共服务。发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六个一”建设。围绕产业集群专业镇的金融服务、创业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需求,集中资源,大力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发展,发挥其组织功能,推动产业集群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
(五)提升发展水平。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创新、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龙头引领、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尽量避免“同质企业数量累积”的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带动集群发展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实施“龙头+配套”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推进关联企业的协作和集聚,提高协作配套能力。
(六)加强监测分析。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监测统计队伍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专业镇月报系统”作用,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加强对各专业镇数据填报的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发展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摸排调研,对发展建设滞后的产业集群专业镇进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