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营造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淀和升华,也是保障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3年,知识产权局、教育部、文化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蓝图。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营造良好氛围。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将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列为四个重大专项之一,明确多项重点任务,促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
一“十三五”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十三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着力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土壤,全面推进《“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新闻宣传水平大幅提升。紧扣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全面展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就,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积极评价。知识产权新闻宣传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热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回应。二是主题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组织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等年度大型活动,实现知识产权主题宣传线上线下全覆盖,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文化活动品牌,知识产权宣传效能极大提升。三是媒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统筹知识产权领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政务新媒体建设,重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形成“一报四刊”“两网两微一抖”知识产权传播矩阵,为进一步构建联通中外的知识产权传播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深入推进。开展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评定试点示范学校165所,27个省(区、市)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工作,评定省级试点示范学校超1400所,近200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五是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鼓励支持知识产权题材优秀作品创作,《中国专利》《国之利器》《一项兴国利民的国家战略》等优秀影视作品,以及《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等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主题书籍相继推出,全面展现知识产权在促进科技进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多部知识产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集,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
五年来,通过持续的知识产权宣传和文化推广,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持续提升,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于2019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年评估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公众认为知识产权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相比五年前提升22.7%;九成以上的公众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并支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中,高达87%的学生认同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价值。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将中国列为知识产权教育先进国家,评价中国的知识产权教育“开展最晚,但发展最快”。由我国发起的“提升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项目成为多个知识产权多双边国际合作中的重要议题,有力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文化交流。
二“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这既对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充分肯定,也对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这为新时代建设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为核心理念的知识产权文化体系指明了方向。
知识产权文化发展需要贯彻高质量发展的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给予了更多期待。“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个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对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知识产权文化发展迎来前所未有之大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加快推进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发展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有力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繁荣兴盛,支撑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利人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文化发展面临复杂环境的大挑战。在国内,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正在推进,不同地区间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非正常专利申请、商标恶意抢注等行为仍时有发生,侵权假冒现象需要持续严厉打击,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仍待增强。全国24万余所中小学、2600余所高等教育学校中,开展知识产权相关教育的学校占比仍然较低,知识产权教育普及、专业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任重道远。国际上,知识产权成为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焦点议题。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赢得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重点任务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从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格局、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两个方面对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并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程”作为15个专项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产权文化规划了路径。
(一)工作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将以厚植文化理念、提升文化软实力、展现良好国际形象为总体目标,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公益培训,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到“十四五”期末,进一步促进“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知识产权文化核心观念深入人心,使知识产权文化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融入时代精神,大幅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文化软实力,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全面展现我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是广泛培育知识产权价值观念。建立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通过组织宣传报道、教育培训、学术研讨、文艺创作等多方面工作,加强价值观念传播,培育良好知识产权文化环境,提升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广泛树立知识产权价值观念。
二是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优化有利于践行知识产权文化核心观念的法制体系、政策体系和诚信体系,形成公众自觉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三是着力提升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影响力。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传播好中国知识产权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知识产权形象。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人文交流,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文化交流,倡导知识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是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格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知识产权中心工作,强化宣传策划,做好政策解读。继续组织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等重大活动,不断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突出媒体融合发展技术优势,通过打造覆盖境内外的全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矩阵,及时回应国内外关注的知识产权热点议题。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传播渠道建设,综合运用新闻宣传、学术研讨、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介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二是开展分众化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针对大中小学生、创新主体、普通公众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分众化普及宣传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推动将知识产权有关内容与科学、法律、德育、艺术等基础教育课程深度融合,继续深入推进在全国中小学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知识产权学院、专业,推进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知识产权文化与法治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浓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在宣传普及方面,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进干部培训课堂,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各级政府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做好境内外知识产权政策解读、案例报道,为不同创新主体提供丰富的政策资讯。加大知识产权优秀文化作品支持与供给力度,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知识产权文化的社会普及,提升公众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认同与重视。
三是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积极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宣传普及机制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型转变。通过政务服务平台等加强与公众的交流,真正让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与公众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协调互动。推动学术繁荣,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积极联合民间智库、产业协会、社会团体、媒体联盟、创新主体等,在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节日期间、在“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等重大政策印发期间,在不同层面同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形成政府引领带动、各界广泛参与知识产权文化共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