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产权战略抢占产业制高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科创中心相继布局、国家级实验室、各类科研院所大量涌现。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怎样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好自己的研发机构,创造出产业核心技术,将是企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大事。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注重产学研合作。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难以为继,倒逼企业更加重视创新。为了提高创新效率,降低科研风险,企业可考虑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企业和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利用对方的人才、设备、科研优势,进行技术攻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既可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也能掌握具体研发工作和市场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建设自己的研发机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需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界定。开展科研工作之前首先要签订科研合作协议,明晰各自权利、义务、责任,明确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后续使用、接续研发等事宜。企业要最大限度争取拥有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使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方面,潍柴集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2003年8月,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研发符合欧Ⅲ标准的电控发动机。合同文本中有两项“特殊”条款展现了潍柴人的智慧和远见,一条是开发技术的排他性,这意味着联合开发的技术潍柴全球独有,另一条是潍柴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研发过程。谈判之初,AVL公司断然拒绝,经过多轮博弈,AVL公司接受了潍柴的要求。这一合作既让潍柴拥有了核心技术,也培养了一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队伍,合作效益实现最大化。
建强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学研合作,学习建设研发机构;第二个阶段是建成研发机构,但还需要外部研发机构支撑;第三个阶段是建强自己的研发机构,外部研发机构仅作为补充。企业只有建强自己的研发机构,才能真正实现“使用一批、储存一批、研制一批”创新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华为公司,截至2020年底,其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有10.5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2019年,其研发费用支出为1317亿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15.3%。
开展专利大数据分析。开展科技研发一定要进行专利大数据分析:研发前开展专利大数据分析,既可帮助企业看清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明确相关产业的专利布局情况,还能帮助企业大大提高科研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防止科研走弯路;研发过程中要进行专利大数据分析,从中明确哪些技术需要规避设计,哪些技术需要另辟蹊径,哪些技术可能填补空白等,这样分类施策,才能提升科技研发效率,同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专利布局,最大限度保护好研发成果。
做好研发全过程的商业秘密保护。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与科研人员签订保密合同,进行保密培训,并督促执行到位;对科研阶段性成果要实行专人管理,严禁成果泄密;对研发用计算机等研发设备要进行专人管理、权限管理、独立放置,要采用加密措施、明示措施、留痕措施,要实行审批制度等;对科研场所要实行物理隔离,要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出入,进出入口要有警示提醒标识等;要健全保密组织,落实保密责任,建立保密机制,切实做好研发全过程的保密工作。